
你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每次我坐飞机,飞行前的安全简报上总会跳出这样一句话。在“欢迎登机”和“用这个哨子引起注意”之间,我们被提醒“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
这本质上是一条“自私”的官方指示。如果在33000英尺(10000米)和550英里/小时(890公里/小时)的高度发生紧急情况,这可是个明智的建议。如果机舱失压,你因缺氧昏厥,就无法帮助他人了。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似乎常常鼓励自恋的世界里,这句话或许也暗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你应该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自私凌驾于利他主义之上。
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将个人主义定义为“人们感到独立,而非作为更大整体成员相互依赖的程度”。在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不仅盛行,而且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问题在于,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利兹贝克特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史蒂夫·泰勒表示,心理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的诸多因素——尤其是自私基因和新达尔文主义——已经将竞争意味着人类本质上残忍、无情或自私的假设正常化。尽管我们显然都可能自私——毕竟,我们大脑的首要任务可以说是让我们活下去——但他补充说,新的研究描绘了一幅更为乐观的图景,挑战了“我们总是优先考虑自己”这一略显悲观的观点。
以“旁观者效应”为例,该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指当其他人在附近时,人们通常会避免介入危机。该理论源于1964年纽约发生的一起谋杀案,当时28岁的酒保基蒂·吉诺维斯在近40名目击者面前被强奸致死,而这些目击者无一出手相助,引发了众怒。
但“旁观者效应”背后故事的最终细节似乎是杜撰的。尽管吉诺维斯确实不幸遭到性侵并被谋杀,但调查显示,关于有38名旁观者的报道并不准确。例如,2007年的一篇论文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有人目睹了吉诺维斯被谋杀的过程却袖手旁观。研究人员推测,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寓言,其讲述方式限制了对紧急救援的探究范围”。
志愿服务与改善心理健康、自尊和自我效能以及减少孤独感有关
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实际上更愿意将他人的安全置于自身安全之上。例如,202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调查了英国、荷兰和南非发生的暴力袭击的闭路电视录像。研究发现,在十分之九的袭击事件中,都有一人或多人试图协助——人数越多,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不是越小。
你可能会说,即使是所谓的“敢于尝试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自我满足,或许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但2014年的一项关于卡内基英雄奖章(该奖章授予那些为他人冒着生命危险的人)获得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极端利他主义者大多将自己的行为描述为直觉而非深思熟虑,这表明他们的利他行为是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动”的反应。当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时,它就会发生。
“在肤浅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自私行事,而且我们经常这样做,”泰勒说道,他的著作《断绝关系》(DisConnected)探讨了某些人类行为如何引发社会问题。“但那是在我们自我或社会建构身份的层面。”他补充道,人类也具有冲动利他的能力。
例如,2017年5月,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袭击了泰勒家乡曼彻斯特的爱莉安娜·格兰德演唱会。共造成22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尽管幸存者仍面临持续的风险,但独立调查机构《克斯莱克报告》(Kerslake Report )强调了“数百甚至数千起个人英勇无私的行为”。在9·11事件和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期间,也记录了类似的英勇利他主义案例。
泰勒表示,人类利他主义有其进化的原因。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以狩猎采集者的身份生活在部落中——一个高度合作的群体。
“早期人类没有理由追求竞争或个人主义,”泰勒说。“这对我们的生存毫无帮助,反而会危及我们的生存。”
一些人类学研究表明,那些生活方式与我们早期祖先相似的群体在资源共享方面仍然保持平等。
尽管世界各地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但人类似乎天生就乐于助人(图片来源:Serenity Strull/BBC)
英国私营公司剑桥法律心理学联盟主任、台湾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黄庆宇表示,对儿童的研究也表明,我们“生来就是利他主义者”。
一些研究发现,即使是14到18个月大的婴儿也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竭尽全力帮助他人并合作——特别是递给别人够不着的物品。即使没有奖励,幼儿也会这样做。例如,2013年的一项类似研究的回顾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本质上是出于对他人福祉的关心”。
善良也会让我们感觉良好。例如,志愿服务与改善心理健康、提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减少孤独感相关。此外,它还对身体健康有益。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他们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比不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低 40%。这种利他行为甚至与降低死亡风险有关,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泰勒认为:“幸福感和利他主义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如果不以利他主义的方式生活,那将是愚蠢的。”
我们大脑的结构本身或许决定了我们利他主义的倾向。美国乔治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阿比盖尔·马什和她的团队利用脑部扫描技术,探究了向陌生人捐献肾脏的人与未捐献肾脏的人之间的差异。
器官捐献者的右侧杏仁核(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比非捐献者的对照组更大。捐献者在观看恐惧面部表情的图片时,该区域的活动也更加活跃,这或许使他们对他人的感受更加敏感和敏感。事实上,捐献者组的结果与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截然相反。
科学表明,我们大多数人都具备无私的本能,而且往往无比无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或者应该——一直无私。我们优先考虑自己还是他人,部分取决于环境、我们过往的经验以及我们的文化。
我意识到,其实有时候我确实需要做一只母老虎——黄静瑜
托尼·米利根是伦敦国王学院伦理哲学研究员。他表示,人们应该承认,我们绝大多数人“道德平庸”。但这并非听起来那么令人沮丧。
米利根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道德良善。当我们在考虑优先事项时,而非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决定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我们认识的几乎每个人在道德上都是平庸的,”他说道,并补充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试图效仿纳尔逊·曼德拉、甘地、耶稣或佛陀等极端无私的人物的生活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效仿他们,但如果你不是那些统计上的异常者,我们就需要认识到,我们实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米利根认为,高估自身的道德良善,会导致我们最终无法达到过高的标准时,感到内疚和失望。“你需要问自己的问题不是‘佛陀会怎么做?’”他说,“而是‘我能做到什么?我能做到吗?’”
他补充道,这需要一定的谦逊和自知之明。因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现实的评估,就能在做决定时更好地考虑他人。
“你不应该把这当成是培养某种可以向别人炫耀的东西,或者让自己受人钦佩的东西,”米利根说,“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技能是需要你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努力提高的。”
人们的利他倾向也可能受到其经历和文化的极大影响。
我们成长的文化、过去的经历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我们变得无私的程度(图片来源:Serenity Strull/BBC)
有些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比其他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而许多亚洲国家则普遍被认为更注重集体主义,人们将群体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自私或利他倾向,也影响着人们将无私行为视为选择还是责任的程度。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比生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有可能戴口罩。前者更倾向于尝试保护他人。黄先生亲身经历了这种东西方差异。
她的童年是在台湾度过的,她认为那里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之后她在相对个人主义的美国和英国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从小就被教育要把别人放在第一位,”黄说。“如果你是女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只想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文化里,你会被人看不起。他们会叫你‘母老虎’,暗示你咄咄逼人。”
黄女士后来搬到了美国和英国,她发现以自我为中心更容易被接受——但她最初因为成长经历而有所保留。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能够展现自己的自信和能力:“我意识到,其实我有时确实需要像个母老虎,尤其是在事业方面。”
黄女士的研究也体现了这种文化差异。她研究了三种群体的服从行为——台湾儿童、英国的非移民白人家庭以及英国的华裔移民家庭——的两种服从形式——“承诺服从”(乐意服从指令)和“情境服从”(即使不情愿也会服从)。
虽然所有群体都表现出相同程度的承诺服从,但台湾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情境服从,因为与在更加个人主义的英国长大的英国白人和中国移民儿童相比,他们更有可能优先考虑父母的指示而不是自己的意愿。
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责任可能会变得难以承受
黄说,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即使我们并不真的想遵守,我们也更有可能遵守”。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一种正确的做事方式。虽然利他主义可以造福自身和他人,但我们确实需要留意自身的需求,以及过去的经历、背景和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黄说:“在那些总是被强烈期望利他主义的文化中,事情会变得很困难,比如在台湾,当你还是个年轻女性的时候。”从本质上讲,始终优先考虑他人的责任可能会变得难以承受。
我们大多数人都具备非凡的无私精神,利他主义似乎对我们有益。它甚至帮助我们人类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功。但我们的决定和行为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文化到我们自身的“道德平庸”。换句话说,帮助他人固然很好,但也要认识到照顾好自己也无可厚非。
上一篇:直播与参观的冲突:董宇辉河南行引发的文化场所管理反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 07-29你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别人放
- 04-30直播与参观的冲突:董宇辉河南行引发的
- 04-30问界M7事故: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的反思
- 04-30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引发的思考:以问界
- 04-22月薪2.5万:当择偶变成条件匹配,我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