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矿物防晒霜与化学防晒霜:您应该使用哪一种?

发布时间:2025-07-29 12:07:19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钟声 作者:阿曼达·鲁杰里 阅读量:
由于担心毒性、污染和有效性,有些人选择矿物防晒霜而不是化学防晒霜。两者之间真的有区别吗?

  由于担心毒性、污染和有效性,有些人选择矿物防晒霜而不是化学防晒霜。两者之间真的有区别吗?

  矿物防晒霜正风靡一时。由于人们担心所谓的“化学”防晒霜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大脑甚至珊瑚礁有害,矿物配方已成为全球防晒霜市场增长最快的份额。

  然而,关于“化学”防晒霜与“矿物”防晒霜的争论充斥着误解。许多常见的说法——例如矿物防晒霜不含化学物质;化学防晒霜已被证实有害;或者化学防晒霜吸收紫外线,而矿物防晒霜只能反射紫外线——都是误导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混淆始于术语。“一切都是化学物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皮肤病学光生物学名誉教授、防晒霜UVA星级评定的发明者布莱恩·迪菲指出。迪菲表示,人们所说的“化学”过滤剂更准确地说是有机物,因为它们含有碳氢键。无机过滤剂(通常称为矿物),主要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缺乏这些键。它们都是化学物质。

  保护我们的皮肤和身体免受阳光照射并非新潮流,使用防晒霜(无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也并非新潮流。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雨伞;古希腊人则使用宽边帽。除了各种遮盖物外,人们还会将各种混合物涂抹在身上。在非洲,赭石膏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8.5万年前,至今仍被纳米比亚的辛巴人等用作防晒霜;而罗马作家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则建议在皮肤上涂抹橄榄油。

  然而,直到19世纪,科学家才发现了紫外线(UVR),并意识到某些成分,例如硫酸奎宁(源自树皮),可以吸收紫外线。科学家们理所当然地将其推荐为防晒霜。到1930年,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其他能够吸收紫外线的成分,包括七叶树素(源自七叶树等树木)和落叶松树皮单宁。虽然它们不符合今天的SPF标准,但就其保护皮肤的方式而言,它们都属于有机(“化学”)防晒霜。

  人们认为有机防晒霜可以吸收紫外线,而无机防晒霜则可以物理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使其远离皮肤

  后来,数十种其他成分被添加到这份名单中,其中包括通过在实验室中混合不同物质以引发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成分。这些成分通常被称为“合成化学品”,包括阿伏苯宗、氧苯酮、辛水杨酸酯和辛辛酸酯,它们被发现比其前身更有效地吸收紫外线。此外,还有一种防晒霜也进入了市场:“矿物”防晒霜。

  虽然它们看起来更“天然”,但当今防晒霜中的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通常都是实验室生产的。

大偏转辩论

  起初,人们认为有机防晒霜会吸收紫外线,而无机防晒霜则会以物理方式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使其远离皮肤——这种观点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专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这种观点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包括来自一些看似权威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无机防晒霜有时也被称为“物理防晒霜”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它们就像雨伞挡住雨滴一样阻挡紫外线。

  “人们说矿物或无机防晒霜能反射紫外线,”伦敦国王学院实验光生物学名誉教授、终身研究防晒霜功效的安东尼·杨说道。“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2015 年一项权威的同行评审研究发现,现代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只能反射或散射 4-5% 的紫外线,而其余 95% 的紫外线会被它们吸收。

  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无机防晒霜能够吸收紫外线——以至于2015年那项研究的作者似乎已经对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感到恼火。他们在研究中写道:“这些不溶性的‘物理’或‘矿物’紫外线过滤剂的真正作用实际上与可溶性的‘化学’紫外线过滤剂相同。”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这些过滤器主要充当紫外线吸收材料,而不是紫外线散射或紫外线反射材料。”

  它们实际上甚至没有“反射”那5%,迪菲补充道:“它们只是散射了它。” 紫外线不会从无机颗粒表面反射回来。相反,他说:“光线进入介质,在原子或分子之间反射回来。其中一些会再次反射回来。这就是所谓的散射。”

  与此同时,许多防晒霜,甚至一些以“矿物”为卖点的防晒霜,都同时使用有机和无机紫外线过滤剂。

  大多数有机过滤器是可溶的,这意味着它们的活性成分可以溶解在水或油等介质中

  但专家表示,一般来说,紫外线过滤器是通过吸收、反射还是散射紫外线来发挥作用并不重要。皮肤吸收紫外线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与太阳照射本身产生的热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最终,伦敦皮肤科顾问医师兼英国皮肤基金会发言人玛丽·萨默拉德 (Mary Sommerlad) 表示:“你不需要决定是让紫外线能量被吸收还是反射,因为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通过减少皮肤吸收的紫外线辐射量,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害和患癌风险。

颗粒和溶液

  如果有机和无机防晒霜的作用如此相似,为什么它们的感觉会不同?

  归根结底还是溶解性的问题。大多数有机防晒剂都是可溶的,这意味着它们的活性成分可以溶解在水或油等介质中。无机防晒剂则不然:它们的颗粒保持完整。因此,无机防晒剂摸起来可能更厚重,而且会泛白,而有机防晒剂的配方则更顺滑、更清澈。

  随着化学技术的进步,无机颗粒尺寸不断缩小,白斑效应也随之减弱。这些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纳米颗粒”(尺寸小于100纳米)本身就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其皮肤渗透性的担忧。但即使是这种微小的颗粒,其渗透力也只能到达角质层(皮肤的最外层),从而阻止了全身吸收。

  大多数有机紫外线过滤剂也作用于皮肤表面。专家表示,由于晒伤发生在皮肤表层,紫外线过滤剂必须与角质层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与无机防晒霜一样,有机防晒霜也能吸收皮肤表面的绝大部分紫外线。

  但确实有些有机过滤剂会被人体吸收。“有些活性成分会进入血液,”迪菲说。“至于这是否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还有待观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绝大多数发现氧苯酮等化学物质风险的研究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而且使用了大量的剂量。例如,在2001年的一项引发内分泌紊乱担忧的研究中,幼鼠连续四天被喂食了大量的氧苯酮等紫外线过滤剂。食用氧苯酮的幼鼠子宫比未食用的幼鼠大23%。

  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多少剂量是安全的——Michelle Wong

  但当后来的研究人员将这些数字放在正确的角度来看待时,他们发现,要达到与老鼠相同的氧苯酮全身浓度,人类需要每天涂抹 6% 氧苯酮防晒霜……持续 277 年。

  为什么动物会接触如此大量的特定成分?因为这有助于科学家确定潜在的安全限度。“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多少剂量是安全的,”化学家、《美丽的科学》一书的作者Michelle Wong说道,她经常在网上驳斥防晒霜的流言蜚语。因此,“他们总是在寻找效果。他们通常会使用足够大的剂量……来引发某种效果。”

  “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就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到目前为止,这些成分构成风险的阈值似乎比人们实际使用的数量高出许多倍。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科学评论发现,没有证据表明阿伏苯宗和胡莫柳酯等紫外线过滤剂会损害人类的DNA或致癌——而且外用防晒霜中这些化学物质的血液浓度远低于可能产生影响的水平。

  例如,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32人涂抹了含有10%氧苯酮的防晒霜。涂抹四小时后,男性和女性的睾酮水平均略有下降。但仅仅涂抹四天后,涂抹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这让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激素水平的差异实际上并非来自防晒霜本身。

  即便如此,由于阿伏苯宗等成分会被吸收到血液中,出于谨慎考虑,FDA 等监管机构要求制造商提供更多的安全数据。

  有机过滤剂对环境(尤其是珊瑚礁)的影响尚不明确。引发担忧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实验室的实验;现实世界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在夏威夷19个旅游热点地区的海水中检测到了紫外线过滤剂,但其中12个地点的氧苯酮含量低于万亿分之十(10 pp. tb),相当于在一个充满水的足球场中滴入10滴。浓度最高的地区威基基海滩的氧苯酮含量高达万亿分之136(136 pp. tb)。

  专家说,最好的防晒霜是你乐意使用的

  所有浓度都远低于实验室研究发现的对珊瑚礁造成损害的浓度。然而,夏威夷在2018年采取行动,禁止销售含有氧苯酮和辛辛酸酯等化学物质的防晒霜。海洋科学家约尔格·维登曼当时表示:“如果某个地方游客众多,保持谨慎并说‘是的,可能会有附加效应’并非不合理。”

  尽管人们对珊瑚毒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有机紫外线过滤剂上,但无机紫外线过滤剂也可能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指出,对珊瑚而言,更大(且更可靠的)威胁是气候变化——而且最严重的白化事件发生在没有游客的地方。

  虽然科学家尚未证明使用有机(或无机)防晒霜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具体的不良影响,但除了偶尔出现的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外,我们无法断言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下也会产生同样的不良影响。最糟糕的情况是,它会导致皮肤癌,这是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如果扩散,最致命的黑色素瘤五年生存率仅为35%。

  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说最好的防晒霜是你乐意使用的防晒霜。

  对一些人来说,这款防晒霜质地更顺滑、清透,吸收也更快。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款防晒霜可能毒性更小,无论理论上如何。

  “防晒霜就是防晒霜,”杨说道,“成分其实并不重要。”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特别呈现
热门标签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本站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访谈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7411号|京ICP备2023024960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50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jubao@fangtan.org.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法律顾问:湖南木枫律师事务所 吕建伟律师

Copyright © 华声人物(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